启程:梦想之旅的起点2025年寒假,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18名师生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旅程,开启了为期12天10晚的英国STEM学校全真体验营项目。2月1日,他们满怀期待地从北京出发,抵达伦敦希斯罗机场后,便前往了此次行程的重要一站——圣克莱尔学校(St Clare's Oxford)。在这里,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并入住当地寄宿家庭,体验地道的英国生活。
插班体验:融入英国校园在抵达St. Clare's Oxford的第二天,师生们便开始了校内全真插班学习。他们与英国学生一同上课,深入体验英国的教育模式和课堂氛围。这次插班经历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异国文化的魅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了英语水平,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St. Clare's Oxford,是一所令人惊叹的学校!这所牛津精英学府,以卓越学术与深厚底蕴著称。该校不仅拥有悠久IB历史,小班个性化教学,丰富课外活动及顶尖硬件设施,更以开放包容之心,对中国学生展现极大友好与欢迎。历年录取中国学子,助力其攀登学术高峰,融入多元文化。St. Clare's Oxford,中英教育桥梁,在这次北理工学生的STEM之旅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STEM创新工坊:探索科学的奥秘此次行程的重头戏之一是STEM创新工坊。在DNA Modelling、Full Speed Ahead和The Food of Life等工坊中,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深入了解了DNA的结构、速度与运动的关系以及不同动物的营养需求等科学知识。这些工坊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探访:感受历史的厚重在布莱尼姆宫,学生们仿佛穿越回了二战时期,见证了丘吉尔爵士的英勇与智慧。而在达尔文的小黑板——科学历史博物馆中,他们更是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与不朽。这些文化探访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还让他们对自然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世界的文化宝库——大英历史博物馆,学生们被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对话,每一次凝视都充满了敬畏与惊叹。在科技的摇篮——伦敦科学博物馆,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好奇,那些见证了人类智慧结晶的展品,激发了他们内心对未知世界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名校参访:激发未来的梦想此次行程中,师生们还参观了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等世界超一流学府。在名校参访中,学霸学长学姐带领他们游览校园,深入了解了这些学府在STEM领域的科研成就和学术传统,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些经历不仅激发了他们对未来学业的憧憬,还为他们树立了更高的学术目标。
收获与感悟此次英国STEM学校全真体验营不仅让学生们在学术上受益匪浅,更在文化体验、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通过亲身体验英国的教育模式和文化氛围,学生们不仅拓宽了国际视野,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相信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财富,激励他们在STEM领域不断追求卓越。学生感想摘选
高一2班 · 秦墨扉 · IB Physics
Feb. 7th, Clive Road, Oxford
Today afternoon, we went to the physics laboratry of Saint Clare's. We learned about the waves, and did some experiments about sound waves. What impressed me the most is the experiment that figured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wave length and frequency, and calculate the velocity of the waves. We put the one end of a rope on a pulley, and fix another end on the sounder, then switch on the sounder, adjust the frequency as the whole rope is divided to several integer cycles of waves, then record the frequency. After the experiments, we devided the rope length to obtain the wavelength, and multiply wavelength and frequency to get the velocity. We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is a constant value, as well as the wavelength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frequency.
This experience give me a chance to acquire knowledge by practicing, and it delighted my eagerness of exproring the wonders of the science world.
高一 3班 · 胡皓淞 · IB Physics
今天下午,英国的老师带我们学习了波的性质,还带了我们做了几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通过调整频率来改变波长,最后得出了v=拉姆塔乘F,这个结论。在第一个实验中,我的投入度并不是很高。主要看着旁边的组员在进行实验,听老师的讲解。第二个实验是用音叉敲击桌面,使音叉震动起来。然后放在装满水的一个瓶子的上方。然后能听到声音,抬高瓶子里的空心柱,会感觉到声音越来越大。然后此时的话,到达了一个完整的波的长度,可以测量出波长。这时的波长的话,等于水面上方到空心柱顶部的距离,再乘四。此时我也参与进了实验中,帮助组员去计算数据。第三个实验是通过改变绳子末端的拉力来改变波的速度,波速等于频率乘波长,我们组通过控制频率相同改变波的长度。这次我全心投入到实验中,记录数据,计算,将拉力作为自变量速度的平方作为因变量画出一条直线。在深入的体验了IB课程之后,我感受到英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动手实践。至于做题要求并不是很高。
高一4班 · 路思图 · 物理
这是一节实验体验课。在国内,我们也经常做实验,但这节课仍让我们感到新奇。一进实验室,我们就被要求穿上实验服,佩戴护目镜。此次实验所用药品危险性并不大,与以往实验类似,但却做足了防护措施。这虽然很麻烦,但的确体现了严谨性与安全意识。本课内容主要关于酸碱中和,但整堂课也没有提到所有药品的名字,我认为这样虽然不利于学生记住此反应,但突出了“探究酸碱中和的目的”。每组得到的药品种类不同,效果也不同。有的组现象明显,有的组则不明显。老师说,这是药品的好坏,而非科学家(学生)的好坏。在他们的课堂上,知识获取的没有那么全面,效率也很低下。但是主题突出,注重过程。
高一 5班 · 潘昱辰 · 语文数学物理
我这两天的课,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诗歌鉴赏课。和中国不同,英国老师喜欢让每一个同学参与起来。可能是学校班级人数少的关系。上一节课,老师让每个同学都讲了自己的诗歌鉴赏的作业。而且讲课是平和的,她会尝试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潜意识引导学生去理解,而不直接告诉他答案。同时,在她布置任务时,她会选择一位诗人,给出此人的一些诗歌,让学生去选择一首品鉴分享。我英语不好,也不太清楚普希金的生平事迹,但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名理解了后,我和当时同学的听讲状态便不尽相同。原来我与英国学生学的内容并无差别,生理情感人与人之间又有何偏差。及时语言不同,我们在读完普希金的诗后均会感受到他的积极向上、他的自由洒脱。人都一样,文化之间又能有什么不同,都是人的事,人的情感,人的生活罢了。在此之后我上了两节数学,两节物理。我感觉重点不在英语单词,不在学科知识,人在于它教会了我在成功的方法。第一天来时,学校校长讲话,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我们最重要的是去发现人们需要什么,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在坚持去解决它。二学习需要广阔的视野和人脉,走向世界很重要。一个意思数学老师也教我们解决问题需先指定计划,这是最难的一步。寻找合适的木板,从外界问,从多处找,为自己的将来铺路,这就是我理解的成功的方式。物理课是讲的“波”。我也更深刻的了解了这个学科--应用和实践。在Bob的课上,他在讲波原理和公式的同时,也给我们讲了不同频率波的用处微波炉、红外都是波的应用。在今天我们还亲身实验,发现现象和公式。物理等学科不就是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吗?数学课老师说数学有两种方向AA和AI,纯学和实用。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用知识的能力。这就是我的一些感悟。
高一 6班 · 程萍奕 · 数学
数学课的进度落后于中国学生,有部分甚至是我们初中学习的知识。本节课讲了判断函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英国的同学们上课较为松弛。可以直呼老师大名,可以躺着上课。同时,老师鼓励同学们讨论问题,也可以上讲台和老师讨论。总之我认为学风是非常开放的,上课的氛围非常活跃,很有趣的课堂。
高一 10班 · 张潇戈 · 游览
这两天,我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外,老师还带领我们参观了阿什莫尔博物馆。这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点之一。这次阿什莫尔博物馆之行,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它仿佛使我与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对话,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尊重。结营这天,我满是留恋与不舍,老师在结营仪式上放出了这五天的行程回忆视频。我很开心能够留下这些珍贵的回忆。未来,我将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借鉴同学们优秀的学习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高一 10班 · 李云图 · 数学物理
在数学与物理的学习中,我开启了一场理性思维的奇妙旅程。数学,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精妙的推理,让我感受到了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物理则是将抽象数学具象化,每一个理论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度解读。它让我明白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蕴藏着简洁而深刻的原理。
高二 4班 · 李瑾萱 · 上课小纪
这是我人生中在外国学校的第一节插班课。
我本不怎么担心会出问题。毕竟外国的课在我看是非常简单的,就算看不懂还有翻译软件。但......
“这是什么课啊!”我看着黑板上的字第一次感到了无错。已经两分钟了,自从我们进入鸦雀无声的教室以后老师快速说了什么后便什么也没说。同学们在自己的平板上有条不紊地的写着什么。而我还没有搞懂这节课的科目!
“等等,我可以用拍照翻译黑板上的字。”我突然想到。我迅速从书包里掏出手机。在拍下黑板上的照片时手还在紧张的颤抖。“赶紧拍,不然老师就要翻页了!”我的内心在呐喊,在尖叫。“哦是物理课,讲的是波。”我终于知道了科目和内容,长长呼出了一口气。
就这样我一边开着同声传译,一边搜专有名词,一边查没学过的定律,一边做题.....终于下课了!不过我在最后做出来一道物理题。最后的一次成功就像是苦涩海水中突然冒出的一颗清凉的椰子,让人备受鼓励。
其实,我并不讨厌插班课。反而,像开盲盒一样毫无准备的课程设置,翻译成中文都看不懂的各类名词,从没近距离接触超级好看的外国同学......这些陌生而又新奇的事人给我带来的跌宕起伏的感觉,像一瓶气泡水,辣辣的,但又有种引力让人想喝一口,再喝一口。我也学了很多新的单词,和一些课内没学到的内容。
我喜欢上课!
高二 4班 · 陈佳妮 · 上课小纪
英语课和国内语文课差不多,不过前半部分作业讲评以学生自己进行讲解为主,后以一小段时间学习了一首新诗的部分知识。在数学课上我们聆听了IB课程介绍,改变了我以为国外数学都很简单的刻板印象。下午的生态学上我遇到了很友善的同学,老师带口音我听不太懂还给我打字翻译出来,感谢同学,让我感受到了英国同学的友善。
高二 14班 · 崔思航 · 上课小纪
外国学生上课可以用平板手机之类的,他们一般会把笔记记在电脑上。物理讲的是,波和光,和中国教学进程有点差别,但大体知识点没变。下午重新回到学校,去插班上了节化学课。这节课正好需要做实验,我们便在一个学生带领下做了研磨药品探究pH值的实验。他们做实验很有规矩,效率会比国内上课高很多。而且他们上课前没有老师帮忙准备实验器材,所有所需的物体都是做实验前自己在教室里寻找。
高二 14班 · 郑皓妍 · 感想
今天是交流学习的第二天,上午的课程是插班课程,早上一到学校就被带到教学楼,组织老师老师分组,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带到教室,上插班的数学课。走到门口我感到很紧张,十多个陌生的面孔在教室内看向我们,我们走进去坐了下来。这节是数学课,学习quadratic function(二次函数),这对于我们来说确实很简单,所以这就是个练听力的过程。上课过程我发现英国学生都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善于研究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师生见讨论积极,我认为这种上课方式与中国与很大差别。
下课后我们去图书馆看书,图书馆内氛围很好,很安静和温馨,还有一些零散的英国学生在此自习。我在图书馆寻找了有关牛津的相关图书,了解到如何选择课程,报考学校等。
下午英国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各个地方的校区,其中融合了一些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之后我们又返回学校上课,下午的课我没有被分配到插班,是和中国的几个学生上的英国老师讲的物理课,讲的是波 正好刚学完,有一定对照。我发现英国讲课不像中国授课的知识点那么全面,有些支零破碎,需要学生们自己理解补o充。整节课下来认为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高一 12班 · 许家铭 · 感想
Today was the last day of our courses in St.Clare's. In the afternoon, we took a computer lesson, we programmed codes to run a music programme, which brought us a lot of fun! And then, the close ceremony came. We reviewed our experiences these days, and we got our own certification. Looking back these days, education here is quiet diffrent from our's. Education here encourage students mind. Such as as our results were shown on the chemistry class which was about tablets for solving stomach. Some of the students' tablets wasn't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but about this, teacher said"Good scientist but bad tablets",which encouraged us to keep exploring the science and helping us study. Additionally, I hope I will also get good methods to study in China. Courses these days benefit me a lot!
合作请发送邮件至下列邮箱:
cooperation@efirstlanding.com